top of page

走讀側記|尋著山-探訪正濱過往生活軌跡

正濱不但正面朝港,背面也貼山。

因此,這塊土地上的大小故事不但沿著海岸線,也沿著山稜線發展。

今天星濱山就要帶你一起從港灣走上山,

追尋這裡過往的軌跡。



 

沿著正濱漁港


我們的第一站是正濱漁市場。此處在日治時期開始發展成港口做貿易,戰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手,到現在是文化局的資產。


正濱漁港多為遠洋漁業,一出去大概就會花三、四個月的時間。在不同的時段,你會看到正濱漁港不同的風貌——有時候可能是漁船在卸貨,有時候可能是在修補漁網,由時可能就只是船靜靜得靠在港邊,釣客悠然地在一旁垂釣。


在不同的時節,也會看到截然不同的色彩,有可能是天連著海的鮮藍色,也有可能是渲染天空的暖色晚霞。



 

漁會大樓,還有拔西猴奧


接著我們走過正在整修中的正濱舊漁會大樓。雖然現在無法步入,但從舊照片中我們還是能窺見這棟建築曾經身為基隆「水產」中心的痕跡。



從漁會大樓再往下,走入一個進入港邊的空間,映入眼簾的是名為「拔西猴奧」的山坡地。拔西猴奧的後山就是旭丘,在日治時期這裡在軍事上佔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這個空間裡大家還可以在地上看到一些類似於鐵軌的設施,這些是在過往為了把船拉上岸所遺留下來的遺址。正濱漁港於1924開始建造,1934年才完成。由於周圍環境凹地低寰,早期還沒有馬達,所以需要靠水的浮力跟滾輪把船拉到上岸,也因為如此,才在這邊留下許多鐵軌型空間,好把船拉上岸,定期做維修。從正濱漁港走來的一路上,沿路可以看到兩三家修船、造船廠,在漁港經濟的全盛期,其實是有更多的。



這一路上的空間,從正濱魚市場、舊漁會大樓、到所剩無幾的造船廠,除了顯示出漁港的上中下游產業鏈,也標示著漁港曾經的繁榮,以及今日的沒落。


基隆的韓人社群:教會,還有泡菜


從1910年起,同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開始有移民進入台灣討生活,而基隆因為地理位置最北的港口,自然成為韓人移民落腳的熱門選擇。當時許多韓國人也因此投身於基隆港周圍的相關產業裡。

在日本殖民結束後,有些韓國人坐船回國,也有些韓國人留下定居生活。教會成立於1948年,也逐漸成為戰後韓人社群至關重要的精神支柱與團體活動中心。


而韓人社群在正濱所留下的生活痕跡不只有教會,還有幾步遠處的一條名為「勝利巷」的巷弄。「勝利巷」為以前韓國社群居住的地點,如今大家紛紛搬離到城市裡去,唯一還能看出昔日痕跡的就剩一間金媽媽的文化美容院。這間美容院除了為當地居民提供美容服務,也同時有在做金媽媽手作泡菜的生意。


忙進忙出的金媽媽
 

一起往山上走


鰹魚工廠


從韓國教會繼續往市區方向走,

就會走到曾經的鰹魚工廠舊地。


當然,現在已什麼都不剩了。


但是透過舊照片以及導覽員的解說,我們還是能去想像當時的產業情況。


日式宿舍建築


再往上走,

是日治時期的官舍,

提供給當時在水產講習所受訓的人居住。


據導覽員所說,本來宿舍有四棟,因長年失修而不斷倒塌,上次來看還有三棟,現在又塌了一棟,不知道最後這兩棟孻能撐到什麼時候。




再往上走便走到這趟走讀之旅的最高點,從上可以清楚的俯瞰正濱,也能同時聆聽導覽員訴說在這裡的多族群翻展故事:從日本人、漢人、韓國人、到原住民聚落,這裡的多民族共生動態也描繪出港灣容易吸引移民定居的特性。


在至高點上與大家講解整個港灣的生態

若哪天你也來到正濱,你就已經知道,

這裡富有的不只是海的氣息,

還有山的故事,

等待你來聆聽。


 

上山來,找尋屬於土地的過去。









|鍾宜庭

圖|陳虹儒、Ada


#星濱海港學校 #走讀 #正濱山線 #漁會大樓 #正濱漁港 #韓國教會 #勝利巷 #拔西猴奧


235 次查看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