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際藝文資訊|瀨戶內藝術祭觀察(一):從旁觀的藝術進駐到真實的地方產業


廣為臺灣人喜愛的熱門作品《草間彌生,南瓜,1994年》攝於2019。
廣為臺灣人喜愛的熱門作品《草間彌生,南瓜,1994年》攝於2019。

2010年起開辦的三年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下簡稱瀨戶藝)橫跨日本香川縣與岡山縣,不論在觀光旅遊、當代藝術、建築進駐,皆建構其島嶼地理與文化歷史的獨特性,樹立地域創生的經典,為當代藝術開創一股新的思維。

瀨戶藝的藝術擾動也在小豆島悄悄深耕,福武財團在位於小豆島福田港的廢棄小學校裡設置了一個藝術交流中心--福武之家。偏遠的聚落裡邀請亞洲藝術團隊結合當地生態與歷史訂定策展主題,更串連了當地町政府與自治會,提供當地居民與藝術團隊交流。2016年,透過福武財團在小豆島的藝術駐村經驗開始, 串起我與小豆島的不解之緣,2019年延續成為瀨戶藝的契約員工,移居到小豆島擔任地方創生企劃,從藝術進駐的旁觀者轉變為身臨其境的移民,為期三年的「島民生活」打開了我對於地方產業眼界,並切身的感受到藝術視角下所看不見的地方真實。


小豆島的池田港,搭船是離開島的唯一交通手段,攝於2020。
小豆島的池田港,搭船是離開島的唯一交通手段,攝於2020。

瀨戶內海群島中的第二大島──小豆島,坐擁「日本三大溪谷寒霞溪」秋天的楓葉峽谷,巨大岩石遍佈山脈,四面環海帶動島上漁業與養殖業盛行,更有百年傳統的三大美味食材:橄欖、麵線與醬油,小豆島的傳統文化與美麗風景一同留存至今。觀察地方產業與熟悉文化是地方創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為真實紀錄與推動島上職人和漁師的專業,我和團隊乘風破浪去採訪漁師又或是參訪百年手工釀製醬油木桶等,紀錄捕獲與製造的瞬間,繼承職人們熱情與初衷,進而執行影片計畫與包裝行銷。如同過去在藝術現場裡,學習觀察現場、溝通協調與推動發想,每每在土地真實樣貌裡發揮藝術專業時,我發現這是一份可以「面對我自己的真心」的工作。



職人從麵團開始手工製成的麵線。若有機會在冬季一訪小豆島,便會發現不論山間海邊,島上各個角落伴隨著可人的小麥香,由小豆島的空氣自然風乾成金黃細緻的麵線。



小豆島的丸金醬油工廠除量產醬油,更持續保存以木桶釀造醬油的傳統,罕見的手工釀造醬油,甚至被登錄為日本有形文化財。百年的酵母菌是使醬油芳醇而不膩口的最佳夥伴。百年醬油藏需要特別申請並穿著無菌衣才可參觀。


每每在回報社長採訪結果時,社長總是帶著誠懇與感謝的眼神對我說到:「我想用盡全力守護小豆島的傳統產業,這些都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智慧。」我才發現,過去一直希望透過藝術接近的「當地產業」已是我生活中的現實與責任。由於自然環境劇烈變化,花了整日時間但漁獲量無法裝滿一籃子的漁師、海苔顏色不再黝黑轉為缺少養分的青綠、大豆的產量越來越少,國產醬油必需尋找品質雷同的其他出路等;有太多現實是「透過藝術」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從瀨戶藝的旁觀者,到真正成為島上的居住者,也許可以一言以敝之,就算沒有藝術擾動,島上也能好好的。但不致可否的是,藝術創作與藝術祭的觀光操作是偏鄉離島對外發送訊息的方式之一。



二月是收成海苔的季節,零下的清晨隨著漁師一同收割海苔,在我眼裡美不勝收的黃綠海苔,是因為缺少生長養分無法行成「大眾對於海苔是黑色」的印象,面臨無法販售的困境。


福武財團開啟藝術進駐計劃,將原本由縣主導的觀光活動深入至地方居民與地方組織的合作,讓在地居民與外界交流,打開當地居民接觸「島外」的可能外,也增進當地居民重新對生長土地的歸屬感與自信心,甚至是促進地方藝術資源的活化與補助,小豆島町政府即使在藝術祭會期外亦陸續支持各項藝術計畫,如每年將固定空間提供給廣島藝術大學進行藝術駐村交流,又或是在 2021年,小豆島町政府與島民自發性整修老舊的醬油工廠,改建為收藏當代藝術品的私人美術館等。


受颱風影響暫停開放「消失的南瓜」,沒有藝術作品的內海也很美。筆者攝於2022。
受颱風影響暫停開放「消失的南瓜」,沒有藝術作品的內海也很美。筆者攝於2022。

「關於瀨戶內海的顏色,千千萬萬卻也始終如一」


既使是觀光盛名的小豆島,依舊面對著高齡少子化的危機,瀨戶藝累積十年來的經驗,不只是單單將名為藝術家與觀光客的「風」吹到島上,亦讓藝術創作者從中激發出的創造性與歸屬感,更逐漸地釀造出在地居民對自己居住地的榮耀感。瀨戶藝的漣漪,確實可以作為一個新的可能,使瀨戶內海諸島重新朝著昔日的盛況持續前進。



 


 

文/沈怡君


主修美術館教育卻沒有成為美術館館員。旅居日本三年,在小豆島找到心之所向。喜歡日式盆栽、賈克梅蒂、偶爾寫一些字。曾獲2019福武財團地域振興研究補助,同年擔任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契約員工。持續透過藝術眼光思考、分析,累積自身見聞。


 




31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