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對談講座巡迴第二場,來到天氣晴朗、陽光熱情的嘉義洪雅書房,以書中章節「認識地方事一切基礎」為題,邀請位在馬祖的「西尾半島物產店」主理人施佩吟(佩佩)來與我們聊聊各自如何以議題切入,用獨特視角認識地方。每個地方的議題截然不同,也會因為進去的人所具備的背景而有所不同的視角與觀點,往下來看看團隊與地方切磋出的火花吧!
星濱山的初始與這本書
一開始星濱山並不想要做地方創生,是基於以新住民的角色看見基隆城市的需要,從文化面切入展開行動,所以這本書不會只是談地方藝術,也會涉及地方的區域發展。書豪早期在寶藏巖的時候,發現台灣的藝術家開始離開傳統白盒子,開始走入大眾,希望大眾可以透過藝術接觸與他們相關的文化歷史。而他發現需要幫大眾創造「參與」的機會,從文化歷史作為切面,大眾比較好理解。因此星濱山以設計活動策展作為專長,開始展開行動,近幾年也延展到桃園、新北等縣市接案。而這本書誠實分享了7年時間裡的工作心法、所思所想,但不只是想帶給大家方法工具,而是背後的價值與意義,希望能給大家機會走向自己的心之所向。一邊走一邊找,像是綠野仙蹤,「找回自己的原生力量。」。
而書豪與佩佩的相識是從活動裡,各自在不同的城市找到議題切入,往下來聽聽佩佩的分享。
西尾半島物產店的馬祖扎根之路
佩佩原本是在台北做跟社區相關的工作,但台北比較難有人跟人、跟土地較深的連結。後來因緣際會到了馬祖,今天會跟大家分享四個心法。
在馬祖,過往那些台北的方法論完全使用不上。比如說:要先盤點利害關係、田野資源等等,但,第一天到馬祖發現,哇!這裡沒有人!所以就決定放棄理論,也很開心感到:「我終於可以做自己,開始做想做的事情!」,而大家肯定都會先好奇:「為什麼要去馬祖?」,對佩佩來說,地理位置距離上的遙遠不是真的遙遠,人反而相對是重要的,馬祖看起來很遠,但在馬祖他覺得離自己很近。剛開始在馬祖,常常面對到的情況是,要開店可是沒有人,那還可以做什麼?讓佩佩感悟到「有些事情你可以努力,有些事情需要學會放棄。」過往學會放棄這件事,在都市、在台北市不被允許的,但在馬祖他學會放棄,沒有人也沒關係!而這個小故事也是每個人回到地方會面臨到的問題。
一開始並沒有做好完全地準備,而是剛好政府提供一個空間,一個月只收3000元,展開了嘗試,第一關是如何自我命名,先到街上看看大家怎麼取名,找到跟地方人連結的方式,「西尾半島物產店」就這麼誕生了。印象深刻的挑戰是,有次跟阿伯要約時間,對方回說「你來了再說」,一開始很錯愕,但後來才理解因為馬祖隨時可能因霧大停飛,所以你真的落地了一切才真正開始。先約時間對馬祖人來說沒有意義,是不同於台灣本島的語言。
而怎麼在地方展開行動,佩佩分享了以下幾點心得:
(1) 立足共感生活的視角,「我是來開店的」
一樣是找到跟居民的共通語言。你是不是務實的人,是不是跟我們一樣來賺觀光客的錢,對馬祖人來說才是重要的,才會與你對話。透過商業思維找到平行對話的視角。
(2) 要看人臉色之前先學會看天氣
也就是要會讀空氣。在馬祖用語言/文字/簡報不太通,他不理你,或許是因為有一種語言是用身體或日常勞動在進行(比如大哥其實正在思考出貨的事情,但他可能無法即刻用語言告訴你)。
(3) 作為外來者低調前行,先思考怎麼做才會影響地方的生態社會環境
先低調觀察瞭解在地的性格,也就會有時間去思考自己跟的方的關係。
有時候機會可能也會不請自來。
(4) 用開店做在地物產的地域品牌打造
比如在地特產淡菜,去試談一級二級三級有沒有辦法可以串在一起。
或是「交個島友吧!」透過空間共享的方式,要請島民可以到這裡展開串聯與交流。
最後佩佩結語到離島要發展永續的事情比較難,當一開始用開店去和在地人交陪,有平行的對話視角,而永續比較是後話,先做出一點成績與行動,讓在地人相信你是夥伴與建立信任感,才能有未來更長遠的可能。
/QA對談/
Q1:兩位採取什麼行動認識地方?
書|因為是新住民、對海有幻想,曾經也跟基隆人一樣通勤到台北上班。也曾在基隆地標那區的社區工作過。後來認識潘老師,潘老師某天帶著我到處跑、到處介紹、認識地方,由當地人帶路,比看書還快。
Q2:兩位如何去找到關鍵的人或是夥伴?
佩|南竿的人口只有一萬人,並且又分散在五個島。先認清楚本質再發揮創意。年輕人、轉換工作期、打工換宿、客座主廚等等,一開始是先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人進來(因為離島有加給,全都正職負擔不起),理解人口與勞動結構,再規劃不同空間的系統給人進來。
書|一開始也沒有人,先自己去提文化部的青村計畫。人的組織跟發展隨著時間累積。如果沒有辦活動人不會遇到,有遇到就看看對方有沒有意願想留下以及是否有相關專業。比如我們的刊物《海想知道》的主編也是參加走讀活動後跑來聊天而促成。
佩|突然想到,自己經營西尾半島也是兼職,自己才是最大的打工仔!
Q3:在地居民的反饋是什麼?
書|認識他們、瞭解文化、瞭解他們的生命經歷。藝術展演對他們來說是感受到好像有變熱鬧,對他們來說可能還是很難理解「藝術」兩個字。但還是可以透過活動來增加民眾的參與機會,日常跟生活多一點,他們比較能夠理解。
Q4:在地沒有人脈的時候,教育串連這一塊如何進行?
書|我們跟北藝大、政大比較有實際合作的案例,那時候會認識政大教授是因為甘樂文創的俊丞去政大念書,他推薦院長到正濱找星濱山參訪,也就牽起了後續課程上的合作,這個緣分的發酵就橫跨了3年。所以有很多時候是需要機緣的。
Q5:非主流的團體如何跟主流的團體產生互動?
佩|一開始先刻意低調,先顧好自己的守備範圍。一開始不會先去處理DNA,而是先瞭解自己腳下、自己關注的面向、周邊的環境先瞭解起來並講清楚。先相信自己,並練習敢講、肯定自己做過的事情!不用管主流的標籤。
這本書分享給同樣這條道路上努力的同路人,提供一種共鳴、反思與交流的契機,與讀者一起持續探尋地方與藝術之間的原生力量。
本次活動為: 「地方藝術感染指南」專書分享:嘉義場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相關聯絡:02-24636930
Komentar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