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藝文|社宅公共藝術-星濱山作為「駐村編輯」


為了解決台北市的居住亂象問題,近年來台北市欲推動品質良好、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以下簡稱社宅)。而在此社宅的規劃中,也融合進了公共藝術的概念與想像——我們如何透過公共藝術的創造性與美學去去生成、中介、媒合我們的居住環境?台北市因此委託了禾磊藝術進行「臺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設置先期策劃」,禾磊藝術則提出「HOME TO ALL」作為其總論述主題。為了進一步想像社宅公共藝術的可能性,禾磊藝術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生活」為主題,找了四位藝術相關領域的策展人——#沈伯丞、#方彥翔、#賴映如、與星濱山。其中星濱山融合在正濱的駐地經驗,以「駐村編輯」的方式在萬華社宅社區裡探尋公共藝術的發展性。


 

何謂駐村編輯?

駐村編輯是一個概念,目的在將公共藝術目前的形式做一個全新的思考,嘗試藉由建立一個機制讓各個社區得以藉此重新找到自己的樣子,更期望藉由「駐村編輯」的概念,讓社宅與所在的社區能和諧正向的共存。

近年來,藝術家駐村 (Artist in Residence, AIR) 成為藝術家增廣見聞、累積創作能量、擴展人脈的途徑。更甚,進駐期間以任何方式回饋於當地社區,也顯得相當重要。深入其中參與地方的大小事或是實質與當地人對話,都成為自身創作和社區關係的共好模式。 我們所見到的,藝術家駐村作品的成果,不單只是成就於藝術家,而是透過「藝術共創 Art Co-Creation 」所共同建構出的,新的情境氛圍或課題解決。


其中駐村藝術家的徵件選擇、前置安排與展覽規劃,則需加入「駐村編輯」的總策劃機構單位 (Agency) 來擔任中間人,作為協調者,同時也駐村於社區,成為社區空間、藝術家和政府單位之間的橋樑。「駐村編輯」雖然是發動集體藝術行動的重要角色,但也非只是上對下式的,賦權交辦任務,而是將整個計畫視為自已的事情,投入參與其中,作為社區生活的一份子,建立合作社群,擁有彼此信任關係,善用各夥伴的經驗和智慧。在設計與「編輯」地方時,重要的是創造集體的共鳴,發展出自律且具創造性的機制。以這樣的機制來產生更多的共鳴,培養出創造、傳達的力量。 在這次公共藝術概念展,我們便嘗試作為「駐村編輯」,以萬華艋舺作為一個虛擬的社宅基地,與在地不同人物進行訪談與田野調查,並且邀約在地人物帶領進行走讀與藝術工作坊,嘗試開始一個實驗性的編輯行動。


 

田野調查/職人黃頁/民眾共編



駐村編輯的首要任務,探索地方了解在地的人事物,同時增進與各社群合作關係的重要過程,本展覽以「萬華」為基地,選擇「剝皮寮歷史街區」為中心,想像作為社宅的駐村編輯空間,進行「田野調查、職人黃頁、民眾共編」來認識當地和建立人脈的基礎工作。

  • 第一步,田野調查:設定以產業和社區二種面向進行周邊資源盤點,社區中也包含市場、廟宇信仰等,如:艋舺服飾商圈、新富町文化市場、龍山寺等地點。並從五個關鍵字「#新舊歷史 、#商業觀光、#社區生活、#策展舞台 、#社群連結」回應駐村編輯的精神,觀察各歷史切片的地點特質,發現產業與社區,在新舊變化之間的街區魅力與生活特色。

  • 第二步,職人黃頁:針對萬華一帶在地工作者、台北社宅住戶,進行社區人物訪問和專長技能匯集,有:熟悉萬華文史的社區工作者、工業設計背景的城市行動家、陶藝原料的生意人、「想像一個家」計畫的青年藝術家。每個人所關心的課題也不盡相同,如:世代價值觀、生涯的優先順序、網路社交平台的看法等,也建構出駐村編輯的人脈黃頁資料庫和未來行動上的社群互助網絡。

  • 第三步,民眾共編:增加線上與線下的交流介面,建構開放式互動平台,引發群眾大家對於公眾事務和議題的關心。此次以「我們所不知道的萬華」為題,邀請各民眾參與留言,提供更多經常所忽略的在地食物記憶,也成為社宅公共藝術的一種創作機會和可能。期待未來持續多次發起民眾共編,從社區到社會的集體力量,發揮社會行動力和影響力。


 

走讀/藝術共創工作坊


社區藝術 萬華文史 食物記憶


初期完成萬華在地的資源盤點了解後,安排「走讀、藝術共創工作坊」各三場活動,邀請三位在地工作者和青年藝術家,以萬華車站為中心,依各走讀主題內容進行三條導覽路徑:文史、食物、藝術;各場走讀活動結束後,接者舉辦三場「藝術共創工作坊」,試著透過藝術創作,帶領參走讀後的民眾對於聆聽的內容回饋心得,並且發揮想像力。三場工作坊共完成三組系列作品,並在線上展覽呈現成果與大家分享,引發更多人對於家與生活的想像。

  • 第一、走讀:邀請在地社區工作者——陳德君、進駐新富町文化市場的藝術家——陳冠蓉、萬華社區小學-魏子鈞,三場走訪主題分別為是「萬華文史、食物記憶、社區藝術」。從認識萬華地方文史開始,看見火車鐵路發展所留傳的石敢當,成為當地自主管理的社區信仰空間;並走在弄巷中品嚐在地生活飲食,品嚐家吶子台式居酒屋的創意料理,也感受到店家與社區共好,串連周邊發行在地刊物《東園誌》;最後,回顧萬華社區小學所策劃的「2019堀江町藝術季」在鄰里巷道中,策展團隊活用社區公佈欄,展示民眾合力完成的版畫故事作品,了解社區空間、民眾參與和藝術策展之間的關係。

  • 第二、藝術共創工作坊:各場走讀後分別進行「地方觀察探索、生活飲食故事、社區藝術想像」共三場工作坊,第一場從萬華文史走讀到地方觀察探索工作坊,以「街區生活、青年創業、節慶信仰」以手寫小卡紀錄大家對於萬華所觀察到的空間與故事;第二場從食物記憶走讀到生活飲食故事工作坊,透過文字書寫感受當地飲食並回想生命中的味覺記憶;第三場從社區藝術走讀到社區藝術想像工作坊,運用走讀現場的攝影照片,剪黏拼貼成影像作品,想像未來社區與藝術的願景畫面。

初步完成駐村編輯所提出「藝術共創(Art Co-creation)」概念,包含:藝術家進駐、藝術共創工作坊、藝術策展等操作方法,期待歡迎更多城市裡的夥伴加入,創造社宅公共藝術的自主良善循環社群合作關係。


 

願景發展圖



基於「駐村編輯」的概念,我們提出整體機制架構下的願景發展圖。發展圖中可見從駐村編輯所展開的各個工作項目,有:田野調查、走讀、藝術家進駐、藝術共創工作坊、藝術作品、策展等,在社區空間也交織出在地人與外地人共同參與的機會,過程中不斷匯集出職人黃頁、地區資源盤點地圖,因而能更加清楚地描繪出社區和產業所延伸出的在地生活樣貌;每次階段性的策展任務,將透過舉辦藝術節所產生的展覽、周邊商品、主題活動,擴大更多在地社區民眾和外地人響應。最後,藝術得以成為媒介,而每場創意的行動都是滾動創造力的民眾互助合作,共築社群關係與連結,實踐自由精神與公民行動。


  • 設計團隊: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團隊成員:林書豪、陳虹儒、黃韋智、涂佳豪

  • 合作創作者:插畫家——「Ann Ann illustration 」、藝術家——陳冠蓉 、 社區工作者——陳德君、魏子鈞

  • 田調訪問:健康公宅、興隆社宅、萬華青年社宅、萬華社區小學


特別感謝:萬華社區小學、新富町市場、 Memos for my next home 想像一個家、公視-青春咱的夢

|林書豪

攝影|星濱山工作室

編輯|鍾宜庭


#正濱 #萬華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駐村編輯 #社宅 #HomeToAll #禾磊藝術

59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