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星濱山 ZhengbinArt

國際藝文資訊|法國的第三空間:以巴黎104藝術中心和馬賽Friche La Belle de Mai為例


1989年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在著作《 The Great Good Place》 中,指出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除了家和工作場所外,還需要公共交流空間,像是咖啡館、藝文空間等,這類的場所稱之為「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 」。而公共空間如何聚集人潮以及讓大眾願意走進來,則需要好的規劃。此次我在法國停留時,觀察到兩個空間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經典案例,分別是巴黎104藝術中心和馬賽Friche La Belle de Mai (La Friche簡稱),很值得與大家分享。



巴黎104藝術中心


座落在巴黎19區的104藝術中心,前身原為巴黎重要的公共殯儀館,從1870年開始營運,直到1993年才正式歇業,全盛時期有將近1000多位員工在此工作,就資料顯示每天這裡舉行將近150場喪禮,就可以想像規模之大,所有與喪禮有關的服務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104藝術中心戶外一隅(攝影/洪秉綺)
104藝術中心戶外一隅(攝影/洪秉綺)

2001年,市政府開始規劃整修,並定調為藝文中心。由於附近是巴黎相較貧窮、治安不良的弱勢地區,最初的規劃是以非傳統的博物館作為定位,服務在地居民,然而效果不佳,與在地連結差,直到新的團隊接手後,重新定位空間的樣貌與使用方式,有清楚的企劃和氛圍,不僅是附近居民願意走進來,更是吸引喜歡藝文的人一起使用這個場域。目前內部有藝術家工作室、文化產業孵化器、餐廳、展覽與表演空間、兒童遊戲室、排練場、商店、咖啡廳,以及許多公共空間可供大眾使用。



就我觀察,在巴黎大家喜歡在街角咖啡廳坐著看路人,但像104藝術中心擁有這樣開放的空間,相對是少的。這裡空間挑高且明亮,匯聚的活力會讓人感到十分自在。只要是開放的時間,隨時都可以看到年輕人在這裡練舞,Salsa, Hip Hop, Jazz等各式舞風都有,不僅如此,馬戲雜耍和戲劇排練也都很常看到,大家各自佔聚不同角落,既不在意其他人眼光也互不干擾,完全享受自己的空間。即便是疫情期間,就算是帶著口罩,也無法抵擋大家聚在一起練習。此外,104藝術中心的展演活動也帶給喜愛文化藝術的人有不少的選擇。


 

馬賽Friche La Belle de Mai


位於法國南部馬賽,靠近火車站附近有一間前身是SEITA 煙草工廠,1990年就停止營業。市政府在1992年時,邀請藝文團隊一起構思如何將這空間轉身成為文化藝術的空間,也就是現今的Friche la Belle de Mai。目前常期進駐的團隊有70個組織,每天有超過400名以上的藝術工作者在此工作,而每年有超過450,000的遊客在此進出,整個場域含有五個表演空間、社區花園、遊樂場、餐廳、酒吧、書店、日托中心、運動空間、電影院、屋頂、圖書館等等。


La Friche園區一隅 (攝影/李俐錦)
La Friche園區一隅 (攝影/李俐錦)

其中一個常駐單位Triangle - Astérides,是我這次南下的目的之一,拜訪這間擁有將近28年歷史的視覺藝術空間,從工作人員的分享理解這是以經營藝術進駐為主,展覽為輔的機構,主要提供創作者空間和資源,並試圖拉近藝術與大眾的關係。待過超過650位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舉辦超過130場展覽。當天的展覽開幕展出英國進駐藝術家Dominique White的大型裝置作品CINDERS OF THE WRECK。


Triangle展覽空間,展出Dominique White的大型裝置作品CINDERS OF THE WRECK。(攝影/洪秉綺)
Triangle展覽空間,展出Dominique White的大型裝置作品CINDERS OF THE WRECK。(攝影/洪秉綺)

同一天,La Friche的其他空間也都有展覽開幕,對我來說,可以花幾個小時在 45,000 平方米的空間到處拜訪,一網打盡是很划算的事。目前一樓充滿次文化氣息,有街頭塗鴉和玩滑板的場域,空間完全開放給大眾,很常看到附近的社區青年都會聚集在這裡跳舞和運動。而日托中心和電影院也都成為附近居民很重要的交流空間。


La Friche室內交流空間。(攝影/李俐錦)
La Friche室內交流空間。(攝影/李俐錦)

 

結語


這兩個案例在規劃的元素有些相似,或許也是為何這兩個空間至今都還是很成功的原因。像是絕大部分參觀者進到空間時,都有展覽可以看、有地方可以休息、也有書店或商品販售點,可以因應不同觀眾的需求。而展演內容具多樣性,場地使用彈性,有對外的公共空間,也有屬於機構和創意者的工作空間。如此多樣化的空間安排,接納多元文化且能夠凝聚社會能量,透過創意和凝聚力,才是成功要素。


 
  1. 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 :1989 年,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 在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 中提出「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的概念,解釋除了家與工作空間,第三空間是可以提供人們社交與休息喘息的場域。

  2. Friche la Belle de Mai

  3. Triangle - Astérides


 

文/洪秉綺


獨⽴策展人與專業藝術行政,現任台灣藝⽂空間連線 TASA 協會理事長與自己人策展團隊成員。曾任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 畢業於英國倫敦金匠大學(Goldsmiths)文化產業碩士,研究游擊式文化在仕紳化空間的政治關係。近年試圖想實驗透過不同的體感經驗來探究感知與情緒。


 



13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