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星濱山 ZhengbinArt

講座側記|創作者主題式對談 ⑤|地方生活:那些依海而生的職人們


隨著永晝海濱美術館展期即將步入尾聲,創作者對談活動也來到最後一場。

此次,我們將跟隨海女的腳步探索水下世界,認識有趣、可愛的沿海生物;

上岸後再拜訪海料師,一起用舌尖探索海洋之美。


 

黃姿瑜|大海的農夫《海女日記》

來自臺中的黃姿瑜,大學就讀美術系,過往的創作多著墨於內在的感受,甚少以別人的故事做為創作主題。此次駐村,便嘗試在星濱山視角下認識海女職業,記錄海女及阿嬤的故事。初次聽聞「海女」一詞時,感到非常新鮮,因為這是很少人聽過的職業,對於海女的工作環境也感到十分好奇。但認識後才發現這是一份辛苦且寶貴的工作。



在正濱、和平島周邊,海女有分海上及陸上兩種型態,其工作地點都在和平島公園、阿拉寶灣一帶,裝備十分簡單,海上海女主要有防寒衣、和平島泳帽、蛙鞋、浮板;陸上海女則有鉤子、釘鞋、手套等,裝備完成即可下海採集!完成採集之後,海女阿嬤會把當日的戰利品帶回去作整理,而大家耳熟能詳的石花凍飲便是由海女阿嬤的戰利品-石花藻所製成的。除了石花藻、海膽、頭髮菜等常見的海鮮料理也多出自海女之手。



看似不起眼的職業,背後隱藏著寶貴的文化價值,海女是一項古老的職業,他們依海而生,也懂得大海是孕育他們的母親,因此絕不過度採集,也不捕撈那些尚未成年的海洋生物,如此的態度對比現今的漁撈產業,以科技之力無盡掠奪海洋的方式,顯得十分衝突。海女文化或許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成為歷史,但這種靠山靠海的精神,可以透過畫作與文字被記錄下來。


 

關於作品|《海女日記》

姿瑜展間一角

海女是一項古老的職業,如今很少有年輕女性願意從事這種高風險、高強度的海女職業;海女作為一種獨特文化,正面臨著消失的危機。然而海女所從事的是最具環保的捕撈方式,為防止過度捕撈,海女對於下海捕撈時有嚴峻的規定,她們堅決不捕撈那些尚未長成的海產品。

海女文化終將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成為歷史,但是這種靠山靠海而作的精神,始終會被人們記住。




 

蔡豫寧|海洋的味道《餐桌上的海》


 海鮮文化已是臺灣人的飲食日常,我們透過豫寧視角一覽正濱的在地美食,品嘗當地料理師的拿手菜。這次主角為海產街海園的老闆娘,及藍媽媽青苔水餃店。


 

 海園老闆娘的拿手料理是飛魚卵烘蛋,據老闆娘表示,臺灣飛魚大概在六、七月份時會出沒在龜山島、彭佳嶼附近,魚卵的採收方式會用草包(模仿一種海草方式),藉此吸引飛魚產卵。採收之後再用刷子一顆顆處理出來。這裡的海產街因臨港,每日都有新鮮的漁獲,也因此吸引不少觀光客前來購買,品嘗海味。


 第二位海料師是藍媽媽,她也是長期致力於運用當地材料開發成水餃,比較有趣的是一般的水餃都是包韭菜、高麗菜…等,但藍媽媽的水餃是青苔(腸滸苔)包成。


 

關於作品《餐桌上的海》


豫寧展間一角

走過和平島海產街,訪問著當地人們的飲食與廚師們,發現這裡人們樸䋿且熱愛這片土地,透過廚師的口述,總能得到滿滿特殊的在地海鮮和對料理的熱情,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努力是期盼著將漁港的好味道傳遞給更多的人們,因此透過繪本形式介紹當地海藻知識與幾道特殊料理製作流程等等,讓閱讀者能感受到漁港樣貌也能獲得食材知識,希望讀者閱讀後會想到和平島一探究竟。




 


 來此地一遊時,除了品嘗美食,不妨也可關注街區的小細節,許多正濱的在日常正悄悄上演著!依海而生的正濱,大海就是它的冰箱,走到哪都能發現當地居民開著冰箱(悠閒垂釣);而敬畏、感謝海洋的心也呈現在建築上,和平島上的住屋、廟宇,眼睛所及之處都能發現魚的身影呢!走在岸邊也可以看到欄杆綁著許多佛經,這也算是當地宗教團體對海洋的一份敬意吧!


 

永晝海濱美術館|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2021.07.24 (六) - 11.28 (六)

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




創作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69933773711797/

參展藝術家|

涂佳豪、賴一張、いくいく小高潮色計事務所、羅寗與黃鼠狼 Ning&Weasel 、 詹越同 、 YUNIN TSAI illustration、 臉頰緊貼地球、Yang Shuei-Yuan、葉雨涵( YYH ART studio ) 、 Hanna Chen 插畫設計、夏仙、黃姿瑜

合作展覽|

腳踏車書店 Book Bike

國立政治大學社科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文|陳俊諺

圖|黃姿瑜、蔡豫寧、涂佳豪



11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