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想知道|駐港換宿日記
- 星濱山 ZhengbinArt
- 5月2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原文收錄於《海想知道》Vol.7「海港邊開一間美好」

兩年前第一次來到基隆後就愛上了這裡。
親切的山海、具歷史特色的小吃還有豐厚的文化資產,只要你放慢步調仔細感受,便能在日常裡清楚看見一座城市發展的軌跡。好幾年前曾計劃每個月來基隆一趟,有機會更仔細觀察港都的一切,恰好看到了粼島旅宿的換宿申請,覺得天啊這是美夢成真嗎?最後真被幸運眷顧來到基隆,開始了為期 3 個月不可思議的生活。
基隆作為一座海港城市,自古便經常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多元共存成為這裡的傳統,星濱山的夥伴們也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了此地,並在舊漁會大樓旁的工作室結合地方關懷和藝術共創,為正濱漁港推展更多的可能。工作室除了是激盪發想的基地,也是凝聚情感的空間,這裡就像家一樣讓人感到放鬆舒適,夥伴們常在日常閒聊和專業討論間來回切換,流暢的互動常讓人有參與沈浸式劇場的錯覺,參與一場以生活為名的演出。
也許就是將日常活成了藝術,星濱山才能不斷創作出讓人感動的作品,同時將這樣的精神延續至換宿生身上。換宿生同樣來自各地,並帶著不同的期待來到基隆。除了日常的接待旅客,彼此間也會分享自身的故事以及對基隆的觀察。集接待者、觀察者及旅人三個身份於一身,讓星濱山的換宿不只是以勞動換取停留,更能因身份的轉換用不同的視角再思生活與環境,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概念成為體驗,在美麗的山海和悠閒的旅店空間中發現日常的精彩。
坐落在港邊的旅店就像一艘大船,帶領著旅人們一同在海邊做夢,而我則是維持著大船運轉的水手。每天醒來後,都會沿著狹窄陡峭的樓梯慢步到頂樓,想像自己從艙底爬到瞭望台查看周遭的海域,看著對面的彩虹屋和遠方的大海,確認一切都好後才開始一天的生活。
港邊的巷弄是迷人有趣的,不管是傍晚灑落整面的夕陽、夜晚擠滿等垃圾車的民眾,又或是隱藏深處的私人安親班。而市區的巷子則像迷宮,待了 3 個月還是弄不清東西南北,常在相似的地方繞呀繞,每次去都想挑戰自己的方向感,但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不過失敗了也不要緊,拿出手機尋找美食就能撫慰身心。吃是認識基隆的一種方式,因著地理、產業和歷史等因素,基隆的每樣小吃都有自己獨特的身世,靠著吃就能認識一部分的基隆。個人最愛別稱廣東麵的乾麵,從來沒在臺灣其他地方吃過,是真正的「基隆限定」。
吃飽喝足後就是聽故事的時間,其中基隆港西二碼頭邊販賣著燒賣和龍鳳腿的攤車爺爺,以及正濱漁港附近鹹粥店的老闆,兩人所敘述的昔日基隆的生活樣貌最為精彩。隨著他們的語氣和眼神,彷彿看到了曾經熱鬧不凡,但已成為歷史記憶的商港和漁港。他們可以說是基隆珍貴的活歷史,是基隆的靈魂。

海、港、船似乎是大部分人對基隆的想像和記憶,不論用什麼方式抵達,大海永遠是第一個迎接遊客的景色。但對當地人來說,山更是不可少的日常經驗。換宿期間除了藉著機車在山坡地鑽進穿出,享受地形落差造成的刺激感外,更多了時間探索正濱一旁沿山而建的聚落。由於是沿著地形而建,常會不小心走到別人家的門口,或被坡旁突然冒出的機車嚇到。神奇的是,基隆的路再怎樣窄、陡、蜿蜒,當地人都有辦法騎上去。
來換宿前曾想過會不會對基隆的美好印象幻滅,畢竟遊客跟暫居者的身份不同。當有趣成為日常時,會不會開始乏味,甚或是厭惡?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推想完全沒發生,反而覺得 3 個月的時間過得太快,才剛認識這裡就已經結束,還有好多地方想去看看。
除了無盡的探索,換宿期間正逢城市博覽會的最終籌備期。看著圍籬一座座拆掉,新舊並存的道路和建築陸續點燈,曾經沒落的港都再次拾取過往的榮耀,以全新的姿態展現於世人面前。不知道未來基隆會變成什麼樣子,期待它仍能繼續感動和激勵無數的造訪者,給予他們勇氣航向未來。

文:Tommy
還在摸索人生的老靈魂,喜歡旅行跟攝影,希望用影像改變世界。
佛系經營攝影IG:memorykeeper_taiwan,歡迎來找我聊天。
圖:Tommy、涂佳豪、康宥儒

* 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基隆的故事嗎? >>
* 實體購買《海想知道》,可以至 >>
基隆|星濱選品客廳、小獸書屋、見書店、雨島旅店、太平青鳥、崆書屋、鳶書屋
全台|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社員書店皆可訂購、市民書店、水木書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