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講座側記|創作者主題式對談①|地方對話:與大哥大姊の過招日常


永晝海濱美術館的藝術家們以駐村創作形式在正濱生活著,在這個充滿歷史故事與人情味的漁港,創作者們作為外地人,是如何吸收與轉化這些文化能量的呢?


參展創作者賴怡璋與葉雨涵以自身擅長的創作方式,將創作方向聚焦於與在地大哥大姐、人與人的交流上。在這個人們因網路社群、新冠肺炎疫情而彼此疏離的社會趨勢中,他們是如何與正濱「過招」,和人們建立起新的連結呢?


 

葉雨涵的小野台


雨涵在四年前來到正濱漁港,為了瞭解當地的歷史,與星濱山一同研讀歷史文獻,從戒嚴時期遇到宵禁該如何捕魚賺錢、岸邊的搬針是做什麼用的、海上電報都怎麼派發等…透過這些在當年看似日常的小事,還有與從小到大在漁港閱覽無數繁華興衰的大哥大姐們交流,一點一滴地累積自己對於正濱的認識。


雨涵說在與在地長輩們交流時,有三項重要的原則:


1.務必先做功課

2.從文獻中找話題來破冰

3.永遠保持禮貌問候


例如在分類好的魚貨之中,可以看到竹筴魚、秋刀魚等熟悉的名稱,但又不禁好奇不拿去市場變賣的「下雜魚」是做什麼用的呢?詢問之後,港邊大哥們就會解釋:下雜魚會拿來作為「龍膽石斑魚的飼料」。


與當地大哥們多交流幾次後,彼此也都熟稔地起來,而他們每次一見到雨涵來附近找題材時,問候語總是變成像是操心的長輩:「妳什麼時候要結婚?」


雨涵也分享了她充滿插圖的紀錄筆記:「因為只用文字紀錄很無聊啊!」


本次作品收錄了五位地方大哥的錄音訪談,其中一位是隱身在鐵工廠裡的木雕專業大哥,有許多用車床切割成的「葫蘆」與「文昌筆」作品。雨涵也隨著一次次的訪談,蒐集到一件文昌筆木雕與三個葫蘆,大哥自豪地的表示,拿到他文昌筆的學子沒有一個考不上博士的!

最後雨涵分享了她田調期間的有趣發現,匾額上的福德堂三個字不同於氣派廟宇裡的振筆疾書,反而是透露出一種童趣的古風,很像小孩練書法字的樸拙。匾額兩側的龍像也有明顯的手工藝感,總覺得祂們的模樣「很老實」。而在土地公神像後方的山石造景上也趴著一隻模樣憨厚的老虎,整間小祠堂都散發著親人的氛圍,推薦大家來當地參拜欣賞。


 

關於作品|小野台


發想由來是台灣廟宇外圍常會有描述神話或歷史故事的石雕或木雕、天花板的壁畫等。小野台以此為創作靈感,將正濱的歷史與日常風景融入作品之中。而中間的空間也暗示能讓觀展人走入,讓小野台成為背景和相框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當觀展人參與其中後,也將無形地成為這個樸實日常神話的一員了。


參與民眾QA

Q1:為什麼靠海維生的漁業家庭多數拜土地公而不是媽祖?

A:媽祖雖是海上女神,但在神明的階級中類似行政院的概念,在當地的認知裡,土地公掌管百姓民生,更像是貼近大家的里長伯。

Q2:為什麼小野台的創作發想是想讓日常故事神格化?

A:最初的構想只是打卡裝飾而已,但若觀眾也能成為神劇的角色之一似乎也不錯。


 

賴怡璋的正濱花田實驗所


怡璋以一個完全非在地的身分進入社區,問題和溝通隔閡來臨時,只能見招拆招,投出自己的問題又再接收居民投出的問題,一來一往的過程成為了怡璋探索正濱的方式。


「最大的困難點是正濱漁港的居民並沒有買花的習慣」怡璋說道。


所以最初想開一間花店的構想幾乎不可行,那又該如何透過花與居民互動?為了因應這樣的現場問題,怡璋構思出了一座開放性的花田,讓人們體驗種植、採收、製成花禮這一連串完整的花藝創作,並將此計畫名為「正濱花田實驗所」。


 

關於作品1|「花田實驗場」計畫


「花田實驗所」是一個於閒置的空地上邀請居住於正濱里的在地住戶與附近店家共同打造的花園,並且將里民守望相助照顧植物的過程設計成一系列的工作坊。「討論、種植、採收,到最後包裝成花束贈送。」讓社區空地與花朵在疫情的影響下,成為打破恐懼與疏離的溝通媒介。


怡璋表示,正濱當地的社區區塊鏈連結性很強,對於濱海植物種植,在地人更專業。有趣的是,這讓花藝體驗變成像一場互相學習的園藝交流會。


或許是因為多雨和許多老建築,怡璋表示基隆給他一種「灰色」的意象,所以他帶來的花朵及綠植,特意挑選顏色鮮豔繽紛,而且多為外來種。除了想透過顏色點綴社區,也呼應自己作為外地人來到正濱的意象。


 

關於作品2|「野植栽培室」計畫


怡璋來到正濱後發現,濱海地區到處都有的植物「蕨類」在老房的外牆縫隙和路邊都能輕易發現,因此決定將蕨類植物也納入花田的一份子。


為了找尋適合的蕨類,怡璋常在山林裡採集,偶爾遇到蛇之類的突發狀況,卻是當地居民的普通日常。看到滿載而歸的怡璋,居民笑著說:「你所採的不就是滿地都有的野草?」




緊鄰海洋的基隆正濱里,地形起伏劇烈,城市發展不得不與自然比鄰而居,野生植物為了適應也產生了融合與變化。透過實際走訪,採集基隆的野地與巷弄,挑選這些文明與荒野融合的野生植物進行創作,微縮基隆市鎮與郊山中自然生長的物種,展示植物與人的交互關係。


 

結語


書豪:「創作過程中有得到什麼體悟嗎?」


怡璋:「以前作品歸作品、花歸花,總覺得自己的作品少了『人味』。而因為這次的野植栽培室駐村時間很長,與在地人交流的次數也很頻繁,讓我意識到技藝與合作關係同等重要,對於作品走向不要太執著,應先著重於體驗。」


雨涵:「在地的大姊們給我的感觸很深,因為侃侃而談的都是大哥們,女性就相對的較為安靜,或許是傳統觀念的影響,但都同樣作為漁港螺絲,她們也是有很多故事的。」


 

永晝海濱美術館|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2021.07.24 (六) - 11.28 (六)

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




創作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69933773711797/

參展藝術家|

涂佳豪、賴一張、いくいく小高潮色計事務所、羅寗與黃鼠狼 Ning&Weasel 、 詹越同 、 YUNIN TSAI illustration、 臉頰緊貼地球、Yang Shuei-Yuan、葉雨涵( YYH ART studio ) 、 Hanna Chen 插畫設計、夏仙、黃姿瑜

合作展覽|

腳踏車書店 Book Bike

國立政治大學社科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文|陳品丞

編輯|鍾宜庭

圖|葉雨涵、賴怡璋、涂佳豪
















284 次查看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