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講座側記|創作者主題式對談②|地方轉譯:港邊物件的意義再延展

 

因為疫情關係,許多活動都改成線上舉辦,永晝海濱美術館講座亦是。雖然線上聚會看似缺乏溫度,但卻也讓無法出門走走、喜愛星濱山的大家有機會創造新的連結。


此次線上講座主題為「地方轉譯:港邊物件的意義再延展」,主要邀請永晝海濱美術館的藝術創作者「臉頰緊貼地球」(吳有容、林詩樺)及楊水源來分享各自的創作歷程。兩位藝術家都是從港邊的物件出發,分別創作出「正濱漁有線公司」、「港邊谷得絲」這兩件富有在地氣息的作品。前者主要面向海洋環境;後者則再思考物件產品化之可能性,各自以不同的面向呈現出了藝術家們獨有的觀察力與創造力。


 

正濱漁有線公司:如果海廢可以兌換航行的哩程數,人們會去到哪裡呢?


正濱漁港周邊廢棄魚線材

尚未成立「公司」之前,「臉頰緊貼地球」僅是正濱漁港的遊客之一。因為在旅遊中發現海上、岸邊、漁港散落不少詭異的線團,這些物件不僅充滿污漬、還飄散臭味。好奇心驅使他們把線團帶回家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卻也慢慢拆解出正濱漁港與大海的關係,同時也意外編織出了「正濱漁有線公司」創業旅程。


駐村期間,他們主要透過觀察漁港作業日常、拜訪漁網職人、學習環境議題來了解線團背後的故事。講座之中,他們亦有分享透過這些田調過程所了解到的生態議題。正濱漁港多以漁撈業為主,船隻多以運用底拖網的單拖底漁船居多,其漁網又名「掃帚鎍」、「掃海鎍」、「海洋推土機」,主要模式是將漁網沉至海床拖行撈捕。因此,為了讓漁網能順利沉底,會在其中增加金屬、鉛條等重物。然而此種形式不僅會濫捕底棲魚類,同時也會將水生植物破壞殆盡,進一步導致生態系統潰敗。另外,撈捕作業中的漁網若打結或卡死,漁民亦會丟棄漁網於海中,變相成為海洋索命網,持續傷害海洋生命。而港邊四散的線團便是由這些廢棄漁網經海浪長年翻擾所形成的。

細想人們在日常中消費海鮮魚貨時,或漁民捕魚時,其實都不會想到海洋廢棄物所產生的隱形成本。也因此,「臉頰緊貼地球」在思考創作時,便希望這些線材能引起人們對於海洋環境議題的關注,這也正是「正濱漁有線公司」成立的主要原因。透過匯聚眾人之力,一起蒐集、整理、編織,創造出新的可能性,並成為製作全新線種的公司。另外,這間公司的最終目的是帶大家出海。為何是出海呢?這部分是想回應到人類在面對海洋未知的好奇心、探險的慾望、又或者暗示掠奪海洋時所產生的佔有欲。


創立公司之後也順利號召一群「接線生」投入,一開始主要帶領大家去逛漁港,並撿拾有興趣的素材(廢棄線團),有人除了撿拾線團以外,還撿了廢棄水管,成為創作的材料之一。


在進行拆解、編織的教學之後,接線生們也開始動作,運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並且進行創作。有人結合不同線材編織,還有人製作成跳繩。製作過程中,大家也一同討論漁網的相關議題與想法,有人編織到一半拿起吉他表演、還有一位技法完善的男子在閒聊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在地漁網店的二代,只是因為產業沒落而離開基隆。透過藝術家分享的過程,能明顯感受到大家除了編織漁網外,彼此的心也跟著一起被編織成網。

  

最後公司也依接線生編織的長度,予以一張相應距離的船票,作為出海的票證。雖然礙於法規無法讓大家上船實際出航,但在標籤與船票的紀錄中,公司也讓大家寫下自己心中想航行的目的地,作為一個紀念與目標!



同場加映:駐港趣事


分享過程中,有容與詩樺也提到這裡的移工的移動範圍也是「有限」的,很好奇他們在船上的生活,因此駐港期間有次機緣就跑到船上和大哥們一起吃飯,豐盛的海味全餐擺滿餐桌,使用的是不怕破掉的不鏽鋼碗盤、有加裝固定環的電鍋,杯子也是挑選有蓋子的玻璃罐(方便隨時關上避免打翻),睡覺的地方也只有一個人縮起身子的大小,牆上總會貼滿喜歡的照片與重要的手機號碼。透過他們的分享,讓大家一窺船上的生活樣貌,十分有趣!


 

關於作品 | 正濱漁有線公司


「正濱漁有『線』公司」致力於製造出讓人出海探險的優良線材。該公司認為人類已生產過多無法從環境中消失的線繩,這些物質將透過撿拾、拆解、撚製(纖維編織)再次被使用。目前該公司是透過勞動,製作線繩作為交易的貨幣,換取一段「有限」的航程。該公司認為時至今日,人類已經沒有享有為所欲為的遠行(與從事海上行為)能力,需衡量人與環境的關係,重新定義人可以於海上航行的距離。此計畫邀請各方接線好手,持續以透過編結接起的線繩累積里程數,所累積的里程數能換取一張對應的船票,待未來出海時能夠憑票換取「有限」的航程。


 

港邊谷得絲:每個Goods的產品都來自日常的積累


港邊谷得絲 模擬圖

港邊谷得絲是由藝術家楊水源所創作,分享中提到,以前就喜歡觀察人們使用物品的習慣,發現臺灣人在使用上較為粗暴,所以很多用品都以耐用為主,如鐵碗、鐵筷等。而在深入研究之後也漸漸迷上五金物件,其創作也多以此為元素出發,以五金的視角來認識地方。


此次雖然是他的第二次在正濱漁港駐村,但因為在地的五金仍有許多待挖掘的物件,所以創作之前還是先從田野調查開始,無論是物件名稱、使用形式、產業關聯等背景,先了解了物件輪廓之後,再透過操作、產業觀察、店家訪談等逐步深入五金及其背後所隱藏的世界觀。


正濱漁港因主要以漁業為主,故多數五金皆與相關產業呼應,包含造船、維修、漁網編織等。另外,也因產業需求、地域、科技發展、技術汰換等因素,產生了不同於其他地方的五金物件,無形中塑造出了一種在地獨特性。



物件的產品化思考


藝術家楊水源駐村期間深入觀察、訪談後,希望能以在地的五金設計出屬於地方的生活用品。最後決定以當地特有的木船螺絲釘、貝殼型通風蓋、鋅球、三角環、鐵鍊這五個具有漁港風情的五金物件作為創作的主要元素。以下列舉兩個,讓大家品香一下:

首先是木船螺絲釘。其顧名思義是早期木造漁船時代所使用的螺絲釘,因為現在已無木造船,所以該產品已經越來越少見了。其造型右側設計成圓扁造型,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螺絲釘安裝到木船上是用敲擊的;第二個是避免漁民在收放漁網時勾到,造成破損。他在創作轉化的思考中,因為希望能結合螺絲釘的裝訂方式與木船的關係,最後才設計成手提置物盒。




第二個物件是蠻常見的五金,名為犧牲陽極(鋅球),設置於船底、螺旋槳等接觸海水之船部位。因為是用純鋅灌成的球體,活性強、重量重,主要功能是犧牲自己來避免船生鏽。另外,也會因船身的不同,鋅球也有不同的造型,如:長方形、正方形…等等。因此,創作上便結合物件的重量特性、鎖的方式設計成為啞鈴,其重量剛好也是五公斤。





同場加映:展場巧思


進到水源的展間,不知道你第一眼會不會也被那顏色奇異的展台吸住眼球?

水源分享到,某天找尋材料的過程中,經過一間修船廠,發現了這個奇特的材質,立刻被它漂亮的顏色給吸引,一問之下才明白,它是避免船碰撞岸邊造成刮傷的泡棉,被稱為「壓縮再生泡棉條」。因此在展間看到的展台,都是由地方大哥協助裁切製成,歡迎大家也留意展台的巧思哦!


 


關於作品 | 港邊谷得絲


剖析正濱在地五金,探討項目從外觀、功能、生產乃至其背後代表的產業、人文、環境等等。以設計結合人類學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產出結果是一系列的五金再造產品,旨在使大眾以另一個角度深度了解生活週遭的常民文化。


 

兩組藝術家都是以正濱漁港的在地物件出發,然而「臉頰緊貼地球」的創作嘗試以漁網編織技法的體驗與再現,透過在地人的齊心協力共同創作「正濱漁有線公司」,企圖讓觀者面向海洋議題;楊水源則是憑藉對五金的認識與喜愛還有在地的知識,進而將五金物件轉化成為日常用品,嘗試予以五金新的可能性。這些創作的思維與成品,無疑都代表了藝術家們於駐地期間,從微觀到巨觀中交錯拼湊出的對於正濱漁港的視角與故事。


 

永晝海濱美術館|people to people 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2021.07.24 (六) - 11.28 (六)

正濱漁港彩色屋周邊




創作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69933773711797/

參展藝術家|

涂佳豪、賴一張、いくいく小高潮色計事務所、羅寗與黃鼠狼 Ning&Weasel 、 詹越同 、 YUNIN TSAI illustration、 臉頰緊貼地球、Yang Shuei-Yuan、葉雨涵( YYH ART studio ) 、 Hanna Chen 插畫設計、夏仙、黃姿瑜

合作展覽|

腳踏車書店 Book Bike

國立政治大學社科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文|陳俊諺、陳虹儒

編輯|鍾宜庭

圖|林詩樺、吳有容、楊水源、涂佳豪


186 次查看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