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藝文|用藝術,反思被遺棄的紋理-陳彥安


原文收錄於《海想知道》Vol.1 「取之於山,取之於海」



我小時候就受到外公的啟發。儘管他是位音樂家而不是工藝家,但每當我去外公家拜訪時,總是喜歡去他的工具間,看著狹小的空間裡井然有序的工具們,就會開始想像各種創造的可能性。他就是那種會自己解決


所有問題,並教會我珍惜物品價值的人。因此,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動手工作,儘管我不會稱其為工藝,但這是我開始用手思考並執行想法的起點。


於2013年起,我開始了Hide in Somewhere系列的電燒畫創作。Hide in Somewhere系列是在被遺棄的量產木質物件紋理中,找到動物並重新電燒繪畫出的系列創作。作為台灣藝術家,我看到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周圍環境中現代物品的替換抹滅了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對我來說,這些被拋棄的物件代表了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區段。它們講述了我們的生活、也見證了我們的故事。現在輪到我為他們說話。


 

動機 X 訊息


在我的定義中,工藝是致力於理解一種/多種材料的真實價值,以便傳遞其背後的巨大價值/訊息的手法。



我小時候和我的祖父母住在一起,那時他們還住在大學校園裡的一棟日式老宿舍中。我仍然記得當時木地板的氣味以及所有木製家具的質地。我喜歡觀察陽光如何在空間中畫出陰影,對我來說,這是我小時候最珍貴的記憶。當我閉上眼睛時,即使宿舍已不復存在,我仍然可以看到自己站在舊宿舍裡,並聞到濃濃的木香味。自然媒材給我帶來的是舒適感,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喜歡觀察樹幹上的圖案,並且一直試圖用這些圖案創造故事或人物。對當時的我來說,只要靠近一塊木頭,便永遠不會感到無聊。


20年後,我仍然在做同樣的事情。對我來說木材最美麗的地方是它們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此之近,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它們。但是人們不知何故會忽略他們的美麗,而只是將它們視為另一批大量生產的人工製品。在木製古董上創作的過程中,我首先研究它們的功能和歷史,看看是否可以找到隱藏在其形狀或木紋中的動物。我想藉由創作重現該物品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並帶回其歷史記憶,又或者只為了讓人們再次珍惜那個廢棄的物品。我通常選擇這些物品為創作對象,是因為它們可能曾經有用,但現在被人們遺忘了。我想再次強調它們的存在。


 

在素材中反思


木材是很有趣的創作媒材, 每一塊木頭的紋理都是獨一無二,但在量產後人們往往會忽略了其材質上的美,也習慣了壞掉就丟棄,因為這些商品的可替代性。在開始使用廢棄木製品創作之後我開始反思我們與自然材料共處的道德性——在發達工業社會的今天,如何不依賴現行消費購物機制而更去珍惜每件物件的特質。


Hide in Somewhere系列創作就是替這些被遺棄的木製品紋身,讓人們重新看到他們的價值,也省視自己如何對待身邊的物件。 當我於2012年首次移居英國時,我才意識到人們參觀跳蚤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最重要的是,人們願意將舊物品出售/贈予那些可能需要它們的人。我想像著自己在另一種環境中成長,周圍環繞著更多來自台灣的舊物品,我想知道我是否會因此而對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從那以後我每次旅行到不同的國家,就會去搜尋更多的老物件,並以其為基底來進行再創作。


我過去曾經跟荷蘭的考古學博物館合作,使用他們所挖掘出來的遺跡來進行創作,包含玻璃器皿、各式獸骨、銅鐵器等等,希望藉此轉譯考古學家觀看古物件的方式給民眾認識,與考古學家訪談過程中他說了一句話,也深深影響了我,他說“不只有黃金是閃耀的”。


 


* 實體購買《海想知道》,可以至 >> 基隆星濱選品客廳、小獸書屋、見書店

台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文|陳彥安

圖|陳彥安、陳禹安


英國創意藝術大學及荷蘭艾恩霍芬設計學院社會設計雙碩士 / 沿岸有限公司負責人 / 流浪教室共同創辦人 / OF Tattoo 共同創辦人 / 佛光大學兼任講師


1988年生於台北,於2012年開始遊走歐洲設計圈,並以設計師身份將不受大眾關注的文化用設計語言重新詮釋。2020年回到台北,成立沿岸製作,從事策展、設計與影像相關工作。


#海想知道 #陳彥安 #木材 #創作



145 次查看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