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觀察|八斗子林阿嬤-穿梭在漁網之間的歲月


人們常說,高手在民間。


事實上,在走進八斗子林阿嬤的家中之後,

我們不但發現林阿嬤編織漁網的技藝精湛,

也同時意識到,

只要是在和平島長大的小孩(特別是女孩們),

無一不是漁網界的箇中翹楚。



 

從楊秀子、劉來好、到林阿嬤。


林阿嬤的身世或許可以從她的名字開始說起。


林阿嬤原名為楊秀子,1943年生於正濱(彩色屋對面的中藥行隔壁)。楊家裡一共有五個女兒與一個兒子,林阿嬤為家中的四女兒,大兒子出海時因為船隻瓦斯爆炸過世,二姐以前在海大裡的鯖魚罐頭工廠工作,三姐釘過魚箱,小妹目前住在美國。


後來和平島的養父母一直來跟生父母要小孩,楊家便把幼小的林阿嬤過繼給和平島的劉添福、陳春綢夫婦,而林阿嬤也因此將原本的日式名字改為劉來好。林阿嬤說,可能是她的名字真的帶來好運,她一過去養父母就接連生了三個男生。


雖然是養父母,「但是很疼拉,17歲就帶我上舞廳,當時的交際舞我都會跳啊!」劉阿嬤一邊開心地笑著一邊站起來,好似隨時都可以再一次跳起來。


認識了在台船工作的先生之後,才因此變成了林太太,到今天的林阿嬤。我們在訪談的最後詢問林阿嬤的名字時,她笑著說,之前有人打電話來說要找劉小姐,她一直納悶說到底是要找誰,後來才想起來自己就姓劉拉。


在和平島的童年


林阿嬤的養父是做鐵工的,但是後來因為生病,林阿嬤12歲的時候就過世了。養母從此守寡,又要養活四個小孩,過得很辛苦。先是織魚網賺錢,後來又去中油打掃宿舍。


林阿嬤則是從小就跟著養母學織魚網。


「那時候和平島的小孩都要幫忙織啊!我小時候就在旁邊幫媽媽纏線啊。」


問到林阿嬤的上學經驗時,阿嬤突然有點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來,「我小學都沒有上完就出來工作了拉。國小的時候國語講不好,九九乘法背不好,都會被老師罵。」


可是阿嬤現在不就在講中文嗎?


「後來繼續自己學啊,我也自己看報紙啊什麼的,學認字,所以我現在都會看啊。」


阿嬤念的是和平小學(當時名為正濱國民學校和平分校),1949年入學,成為第一屆的學生。林阿嬤生於戰時的1943年,養父母不太會說日文,更不用說戰後才開始普及的中文。平時都跟養父母講台語的林阿嬤,當時自然也難以融入學校強制性全國語的環境。


第一份工作:漁網女工


因為養父的早逝,林阿嬤12歲就出來工作了。


她一開始工作的地點正是漁網工廠。根據林阿嬤所述,當時工作的漁網工廠是公家機關,位在今日已不復存在的,正濱漁港與區公所之間的小山坡地上。那是一個就算夏天也很涼爽,還看得到海的地方。


「以前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房子啊,都看得到海。」阿嬤繼續說,在全盛時期的時候,工廠裡有八、九十個漁網編織的女工。


當時編漁網的大多是女性,「編漁網是查某的工作啊,查埔都出去討海了。」大家一邊編漁網,也會一邊唱流行歌,甚至還有人會唱歌仔戲的。而且當時編漁網的女性也都穿得很漂亮,還有人是穿澎澎裙來上班的呢!「我們下班的時候,也會經過那個工廠啊,那邊的人還會對我們吹口哨呢。」


講到當時編漁網的技術,阿嬤說以前一開始都是用棉線打,大家在二樓打完的漁網再送到一樓用柏油去染,而一樓負責染漁網的,據阿嬤所說大多是外省人。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都直接用不需要漂染的尼龍與塑膠繩。而編魚網的其中一個要點是要編得緊,一方面是為了讓魚網堅固,另一方面也可以省線的用量。那時候檢查有沒有打得緊的方式便是去秤重同樣目數的魚網,如果秤超過一定重量就會被扣錢。為了把魚網打得結實,雙手都免不了破皮與起繭。阿嬤一邊說一邊把雙手攤出來,上面滿是魚網留下的痕跡。



 

林阿嬤的漁網編織課101


我們此行的目的,除了聽林阿嬤的故事之外,也是為了向林阿嬤學習編織漁網的技術。但是魚網的編法之深奧與複雜,我們那天只能跟阿嬤學得最基本的單線打法。


阿嬤早就準備好了大中小的木板、漁網針、跟尼龍線

阿嬤拿出了大、中、小的木塊,還有木製的漁網針。現在市面上賣的都是塑膠製的漁網針了,但老一代織漁網的人都會說,木製的手感比較好


編織的時候要繞在木塊上打,而使用大中小木塊是為了控制網目的大小。


越是上層的網就可以用大塊的木頭打成大的網目,而漁網下層則需要打成小的網目,因為小的魚會沉在最底下,大的魚則是會在上面。



在工廠裡的時候,一片魚網通常也不是只由一個人從頭織到尾,而是大家互相分工,有人打大的網目,有人打小的網目,最後再全部拼接成一整片完整的漁網。根據阿嬤所說,通常一片漁網至少長會做100目,寬是100或是120目。身為新手的我們當天只先試打了寬30目的魚網。


阿嬤一邊教我們,一邊零星地講著以前的故事

阿嬤自己則表示比較喜歡打在魚網邊邊,大網目的,「我是感覺大網目的比較好賺拉…洞比較大比較好打阿,我們以前在打都是看不到手的嘞!」


後來阿嬤認識了在台船工作的先生,結婚生了小孩之後為了顧小孩便沒有辦法在魚網工廠全職工作了。即使如此,林阿嬤還是會接魚網的加工工作,也就是把魚網拿回家打。「那時候小孩子床上都是放魚網啊,」如同林阿嬤當年在媽媽身旁幫忙纏線一樣,林阿嬤的孩子也會在一旁幫著纏線。在家打魚網一天也可以賺到50塊,一個月甚至可以賺到1000塊,而當時她在台船的先生一個月也不過賺1200而已。


擁有編魚網的技藝,劉阿嬤編過的東西也不僅止於魚網。以前編過皮包,說加上亮銀色的布當作內襯,帶上街可是很時尚的呢,甚至到現在也還會自己編織去採集石花菜時裝石花用的袋子。


 

隨著阿嬤故事進入尾聲,我們也準備打包回去。

「你們拿一捲繩子,還有漁網針跟木板回去練習啊,之後再來教你們別的打法!」

於是我們抱著一袋子漁網用具,還有一肚子的故事,踏上歸途。



想知道這些漁網編織的技術可以幻化成什麼樣的藝術作品嗎? >> 織一片大海|漁網再造設計


 

穿梭在一網一目之間,速度之快,只能捕捉到歲月殘影。






|鍾宜庭

採訪蘇彥臻、陳虹儒、鍾宜庭


#漁網 #和平島 #林阿嬤 #八斗子 #漁網再造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305 次查看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