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創生|講座側記|台日創生對談 (三) 設計師,如何替傳統文化產業找到新的可能?

台日交流論壇的第三場,以「設計/轉譯/文化」為題正式展開——當傳統工業隨著全球供應鏈轉移而逐漸沉寂、當技術在世代斷裂中悄然消失、當地方的自信因產業式微而逐步減弱之際,設計是否仍有能力介入其中,為在地產業找出新的出路呢?


台灣與日本的產地其實都正面臨著這樣的處境。因此,本場論壇邀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卻同樣深植產地工作的兩位講者——日本福井縣鯖江的設計品牌TSUGI的代表,新山直廣,以及台灣鶯歌的新旺集瓷品牌總監,吳佳樺。他們的工作都不是短暫的合作,而是長期陪伴產地與產業,因此,他們都能以一種「地方工作者的內在紀錄」,與大家分享設計在產地中,為地方未來開創的新出路。


ree

設計不是附加,而是一種深入理解的途徑

首先以新山直廣老師為開頭,新山提到,他第一次進到產地時,帶著年輕設計師的熱情,相信只要添加創意、舉辦活動或建立品牌,就能為地方注入生機。然而,在一次工廠訪談中,一位職人的回答卻讓他停下來重新思考——「鯖江是製造業的城市。如果製造業不再興盛,地方也不會興盛。」


這句話也提醒了他,地方困境不像外部所想的如此單純。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缺乏創意,而是產業的語言與世界的語言之間,已經出現溝通的斷裂。製造技術仍在,但工廠不知道如何向當代市場說話;文化仍在,但缺乏能將其轉譯為新價值的人。也正是此時,新山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必須改變。他不再把設計視為外部添加的裝飾,而是決定重新學習產地所需要的語言。他投入品牌設計、包裝、產品開發,也開始理解材料、製程與產業結構。這份理解,讓他逐漸從一位「協作設計師」成長為真正與工匠站在同一條線上的「在地設計師」。


產業與文化之間的斷裂:設計的介入從「理解」開始

福井縣鯖江的產業非常多元——除了最知名的眼鏡框製造外,還包括漆器、纖維等百年傳統工藝。然而,縱使技術深厚,產地主體性卻隨著外部市場變動而逐漸被削弱。工匠擁有技術,卻不知道如何讓世界看見其價值;產地擁有文化,但缺乏重新敘述文化的語言。


新山直廣指出,設計的角色其實正是在這些斷裂之間建立橋樑。設計既不是取代工匠技術,也不是以美感覆蓋問題,而是一種「文化翻譯」的工具——將地方語言重新整理,讓外界得以理解。


因此,設計師走進產地時,第一步不是創造,而是傾聽;不是改變,而是理解。


ree

支持、製造、販售與醞釀:TSUGI 的產地循環

接著,新山和觀眾們分享了 TSUGI 的運作方式:從協助工廠整理品牌到自行參與製造,再到經營販售空間、累積市場回饋,最終回到教育與文化醞釀。他們的工作並不以短暫專案為目標,而是希望建立一個能讓產地持續自我運行的生態。


協助工廠建立品牌或重新定位產品,是最直觀的工作;但新山強調,這些設計行為若不深入理解技術與製程,就無法真正對應工廠的需要。因此 TSUGI 也自行開發商品,親自走入製造流程。這份經驗讓設計師能用工匠聽得懂的語言與其對話,也能更直接地看見市場回饋。


除此之外,他們經營販售空間,使自己得到第一手的市場資訊。這些資訊並不只是銷售數據,而是一種「觀察消費者如何理解產品」的能力。這些觀察,反過來成為修正設計、調整產業策略的重要依據。


最深層的工作則是文化醞釀──包括開放工廠、舉辦活動、與學校合作等。新山說,如果工匠對自己的產業沒有新的自豪感,再好的設計也只是短暫熱度。真正的轉變必須從產地主體性的再形成開始。


材料、文化與故事:產地的再敘事

新山也分享了鯖江的多個案例,顯示設計如何協助產地重新找到語言。例如眼鏡框製造所產生的邊角料,過去一直被當成無用廢料,但重新被設計之後,它們轉化為飾品、家飾或工藝素材。原本被視為「垃圾」的材料,因為被重新理解,而成為產地最具象徵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另一個案例是「Food Paper」紙張的開發,它原本只是由農產品邊角料製成的材料,卻因為一個孩子的暑期研究與設計師的重新整理,意外成為具有教育性、敘事性與文化性的產品。它不但被收錄在教科書中,也成為許多學校教材的一部分。


這些案例都說明,材料本身並不會說話,但設計能讓材料找到它的語言;文化本身不會被看見,但設計能讓文化找到它的敘事方式。


ree

鶯歌的再定位:以品牌重新組合工廠、技術與文化

台灣鶯歌與日本鯖江同樣面臨歷史轉折。在大量生產時代退去之後,許多陶瓷工廠面臨訂單變動與市場多元化的挑戰。新旺集瓷所在的工廠背景,使吳佳樺特別敏銳地觀察到產業內部的壓力:技術仍然存在,但市場的模式已經不同,工廠需要新的語言重新與世界對接。


她分享,新旺集瓷所做的品牌轉型並不是單純的美感調整,而是重新組合工廠的歷史與文化,賦予其「文化品牌」的敘事。過去被視為生產現場的工廠,開始以故事、教育與文化的方式對外開放,吸引新的觀眾重新理解陶瓷文化。


設計師在產地的角色:陪伴與翻譯

論壇進入下半場,吳佳樺首先強調,設計介入產地,需要建立長期信任,而非一次性的創意提案。在傳統工廠習慣大量生產的模式中,引入小量、多元、強調敘事性的商品,需要的不僅是設計技術,更是建立起「可以一起嘗試」的合作關係。


設計師的角色因此不只是提出產品,而是陪伴工廠一起理解市場、一起面對轉型的不確定。這種長期合作,使工匠逐漸能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技術,而這正是品牌轉型中最深層的力量。


ree

台日跨地對話:設計,是重新理解地方的方式

新山直廣與吳佳樺在對談中,不斷回到一個核心觀點──設計的角色並不是為地方「找出路」,而是與地方一起「找到可行的未來」。設計是觀察、是理解、是翻譯,更是一種陪伴。


設計師不是以快速成果衡量工作的價值,而是透過深度理解產地、建立新的敘事方式,重新讓地方技術與文化被世界看見。他們都認為,設計在地方的作用需要時間累積;真正的變化可能在多年後才會逐漸發生。透過設計,產地不再只是被動面對市場,而能重新發聲;工匠也不再只是技術提供者,而成為文化的講述者;透過設計,傳統產業不再只是歷史的殘影,而能轉化為新的文化力量。


設計,讓地方再次成為可能之地

從日本鯖江到台灣鶯歌,這場論壇呈現的不是單純的設計案例,而是一種重新理解地方的方式。設計能夠讓被忽略的技術找到新的價值,讓被遺忘的文化重新被看見,也能夠讓地方在時代轉折中再次找到自信。

「地方不是沒有需求,而是需要能一起思考的人。」設計師在產地中最重要的角色,不只是提供答案的人,而是能與地方、與工匠、與文化共同思考未來的夥伴。



圖片來源: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相關聯絡:02-24636930

留言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