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創生|講座側記|台日創生對談 (二)創作不只在教室,還能改變一座城市!

台日論壇的第二場講座,以「創作,不只在教室,還能改變一座城市」為題,深度探討藝術行動如何突破傳統界限,與地方社會的脈動緊密結合,最終成為推動城市轉型的核心力量。此次經驗分享匯集了兩地的視角:由日本龜岡一般社團法人Kiribue 代表理事松井利夫老師,開闢了一條將藝術融入日常、解決地方難題的實踐路徑;同時,也邀請到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的鄭人豪老師,從大學教育的角度,闡述知識積累與行動學習在社區中的重要性。


ree

危機中的契機:龜岡藝術行動的緣起

日本龜岡市,這座距離京都僅約二十分鐘鐵路車程的城市,長久以來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光芒,總被鄰近的古都京都所掩蓋 。除此之外京都人對龜岡居民的既有觀感,多少也反映了這種文化上的階級地位。然而,儘管在藝術文化方面相對低調,龜岡市在環境政策上卻是日本的先行者,素有「環境先進都市」之稱 。


在宏觀的城市發展趨勢下,龜岡市正如同許多先進國家的地方城市,面臨著日益嚴峻的人口結構危機:人口持續外流、總數不斷減少,並邁向嚴重的高齡化社會。這種結構性的困境直接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稅收減少、社會保險費用難以維持、基礎設施難以維護,乃至於整個社區活力的逐漸喪失 。面對地方社會、產業與分支結構皆難以承受少子化、高齡化與人口外流衝擊的現狀,地方政府確立了新的願景:必須打造一個能夠穩固存續的城市體系 。


在這樣的背景下,龜岡市政府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尋求藝術家的外援」——期盼透過藝術文化,為城市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當市長提出舉辦一場媲美大地藝術祭等級活動的構想時,所能提供的預算卻僅有四百萬日幣。這筆微薄的經費也使人意識到,傳統耗費大量稅金、短暫發生、追求媒體曝光的藝術祭模式,似乎沒有辦法在龜岡完全複製 。同時過去的經驗也顯示,藝術季的經濟效益往往難以真正回饋到地方居民身上,甚至在舉行多年之後,當地民眾對於藝術活動本身也仍然一無所知 。


ree

藝術的再定義:從祭典到日常的轉變

面對資源的限制與地方的真實需求,松井利夫老師,一位以陶藝家身份移居龜岡、僅是將此地視為創作理想環境的藝術家 ,開始對「藝術季的意義與目的」進行了根本性的重新思考 。他提出了一項關鍵性的轉向:與其將藝術視為短暫的「祭典」或「節慶」活動,不如將藝術行為徹底地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


這項新的藝術行動,以「向農業學習的地區共創行動」為核心精神 。龜岡市本就是一個農業興盛之地,松井老師從當地的農耕文化中汲取力量,推演出「藝術即人為介入」的哲學。以水田為例,對當地農家而言,田埂除草、水面倒映四季風景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然而,正是農民們長期且細心的照料,才維持了這份人與自然交織的美麗景緻 。這種帶有人類刻意介入的自然風景維護行為,本身就構成了所謂的「藝術」。而也正是這種觀念上的轉變,為僅有四百萬日幣預算的「龜岡藝術季」賦予了能夠持續在當地生根的意義與角色 。


跨部門的實踐:讓藝術深入城市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松井老師將市長提供的經費,轉化為一項大學課程與地方改造計畫 。他向市政府申請了一棟老房子,並將其改造為一個複合式的空間,兼具咖啡廳、藝廊與大學研究教室的功能 。這不僅是對老舊空間的拯救與活化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可以讓當地居民走進來、共同思考藝術在社區中應有功能的場域 。


然而,藝術與傳統社區的磨合過程絕非一蹴可幾。當穿著時尚的年輕大學生進入這個相對傳統的社會時,最初的一年半內,引發了當地居民非常多的抗議與抱怨 。面對這些摩擦,計畫團隊選擇了最直接的方式:與市政府公所的各部門職員一同,持續地向居民道歉、溝通 。這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後終於讓學校師生與公所職員建立起親密的合作關係,並逐步獲得了居民的理解與回應 。


ree

以創意產品進入城市的運作

在老房子修繕完成後,團隊透過讓藝術行為與環境、教育、農業等各個部門產生關聯,從這些部門中獲取資源與行動的契機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便是應對龜岡市在2018年成為日本第一個宣布禁用免費塑膠購物袋城市所面臨的爭議 。


為了解釋禁塑政策的必要性,團隊沒有採用傳統單調的宣導品或車廂彩繪 ,而是將廢棄的、輕巧防水的「龜岡花傘」傘布回收利用 。透過一位時尚設計學生的巧手 ,這些傘布被升級設計成了極具時尚感的環保包 。


這款環保包不僅在市民間廣受好評,銷路極佳 ,甚至成功進入了紐約與東京的國立新美術館等文化殿堂進行販售,成為了城市宣傳的絕佳載體 。此項行動後來發展成為一家地方公司,為當地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實現了藝術、環保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在農業方面,團隊採訪了多位移居至此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並將他們的知識與故事編輯成冊 。同時,也設計了「藝術小攤」 ,幫助農民以更具美學的方式展示和銷售他們的有機蔬菜,有效解決了部分農民雖善於耕種卻苦於銷售的問題 。


而在教育方面,團隊則與八所小學合作推動數位教育,邀請藝術家進入校園。此外,團隊還在龜岡公所的地下室設置了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分館 ,定期邀請設計師策劃選書主題,每年舉辦約四檔展覽 ,使這個公共空間如今被定義為開放的會議與工作場所,深化了市民的文化參與 。為了達成「藝術日常」的目標,團隊每年舉辦約七十場左右的工作坊、講座與活動 ,並利用當地的藝術家資源,推動「街角美術館」的公共藝術構想 。


豐碩的成果與前瞻的未來藍圖

藝術行動的成果是顯著且獲得肯定的。龜岡市的這系列地方創生實踐,於2020年榮獲了SDGS未來都市獎項 ,證明其模式具備國際性的價值與前瞻性。最令人振奮的實質影響,體現在城市的人口變化:自2018年以來,龜岡市的人口外流趨勢得以遏止,並出現了小幅回升 。分析指出,這得益於許多參與藝術季的志工愛上這個地方而選擇移居 ,同時也吸引了土地開發商,看好當地的文化活動潛力,在龜岡開發出適合小家庭居住的新建案 。


展望未來,龜岡市的藝術行動已擘劃出一幅融合生態、農業與設計的藍圖。在車站附近,團隊打造了環保建築「土地循環實驗室」 。更宏大的計畫是將於2026年舉辦的「綠化博覽會」 。這項盛會將利用循環實驗室後方一片約十四公頃的未利用農地 。博覽會將強調使用天然素材,尤其是取自當地的木材,進行藝術品的升級設計與創作。


在國際合作層面,龜岡市也積極與台灣的學術單位展開交流,例如與明新科技大學的師生共同討論如何活化當地豐富的竹子資源,發展出創新的竹藝設計 。


ree

台灣教育與社區行動的價值

講座的下半場,則由來自台灣的鄭人豪老師,從大學教育的角度,呼應了「創作不只在教室」的理念 。他強調,大學教育的目標不應僅限於策展或藝術本身,而應是透過實際的社區行動,積累知識並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他以自身在基隆港區推動「苔客上岸」等社區營造的經驗為例,闡述了建立地方關係的重要性 。


ree

鄭老師指出,過去台灣許多大學在社區進行的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常因活動結束即撤離。因此,在與社區建立關係的初期,不能帶著強烈的「要做什麼」的目的性進入,而應該是從最單純的「走來走去」、了解地方通史、傾聽在地故事開始 。這種去目的化的介入方式,才能逐步建立起信任,最終實現「有關係就沒關係」的緊密連結,讓後續的藝術實踐與教育目標得以順利推展 。


總結而言,龜岡的經驗以及台灣學術界的視角,共同揭示了一項真諦:真正的城市變革,源於一群藝術家與設計師,他們並非僅止於執行地方創生,而是透過藝術的實踐,尋求藝術轉化的新價值 。他們證明了,當藝術放下身段,融入日常,與環境、農業、教育乃至行政體系攜手合作時,創作的力量便能超越教室的界限,真切地改變一座城市的命運。



圖片來源: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相關聯絡:02-24636930

留言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