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地方創生|講座側記|台日創生對談 (一) 藝術 × 聚落 × 進駐:翻轉城市的力量

九月的晴朗上午,海風輕拂過正濱漁港的海面。來自日本與台灣的創作者、學者與地方行動者齊聚於此,共同參與以「藝術進駐」與「地方策展」為題的交流論壇。試圖從藝術與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地方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尋找新的可能。


ree

第一場講座,首先邀請橫濱黃金町區域經營中心顧問——山野真悟;與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的創辦人林書豪,以「藝術進駐如何翻轉城市」為題,從日本黃金町的經驗出發,與基隆正濱對話,認識藝術如何為地方注入新的能量與機會。


從紅燈區到藝術街區:黃金町的重生

「在我去橫濱之前,其實在福岡待過一段時間。」山野老師首先以自身過往經驗作為開頭,帶領聽眾回到九〇年代日本城市再生的現場。他回憶起當年在福岡市推動公共藝術的經驗——從彩繪公車到藝術介入商店街,再到美術館與公共空間的合作——這些初期嘗試,其實都將成為他日後投入橫濱黃金町的重要基礎。

黃金町位於橫濱市中心,曾是以紅燈區聞名的街區。二戰後的貧困使得這裡聚集了大量女性的性工作者,社區長期也被視為治安死角。直到2000年代初期,隨著日本社會對城市再生與安全的關注,地方居民開始思考:「這個地方是否有機會以另一種方式被重新看見?」


2003年,居民自發成立理事會,邀請警方與行政單位共同合作。兩年後,大規模取締行動使紅燈產業全面停業,街區瞬間陷入空洞與沉寂。「那時的黃金町,像是一座被時間遺忘的城市,」山野說,「沒有商店,沒有居民,只有空屋與高架橋下的陰影。」也就在這樣的時刻,橫濱市政府決定與地方共同合作,試圖以文化作為再生契機。2007年,山野受邀加入計畫,原本只預定待上一年,卻意外展開了長達十八年的地方工作。

「我們從一場小小的藝術市集開始。」他笑著說。 2008年「黃金町藝術市集」首度舉辦,街區重新迎來人潮。翌年,非營利法人「區域經營中心」正式成立,負責管理高架橋下的空間與周邊空屋,將其改造為藝術家駐村設施、展覽場域與居民活動空間。

多年來,這裡的變化可見於街區的每一處角落——從塵封的舊屋到開放的工作室,從警戒的目光到得以安心散步的街道。「過去女性獨自走在這條街上是危險的。如今,她們會帶著孩子一起來黃金町參加市集。」山野說。


然而黃金町的轉型並非一蹴可幾。地價上升、空間回收、居民協調等問題仍持續發生。然而,透過藝術家的進駐與居民的參與,街區逐漸形成新的生活節奏。從開放的澡堂展覽、兒童暑期工作坊,到與百貨公司合作的櫥窗藝術展,黃金町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我們希望這裡不只是藝術的展示空間,而是能讓人與人交流的地方。」 如今的黃金町已成為日本城市再生的代表案例,近期也與韓國、巴西、東南亞等地展開國際駐村交流。


ree

從橫濱到基隆:在港口之間種下種子

接著,星濱山的創辦人林書豪也以自身的經驗回應山野老師的分享——因為2016年在黃金町的實習,他才找到在基隆展開實踐的起點。


「我在黃金町住在一個小車庫,開門就是街道,工作、生活與社區幾乎沒有界線。那段時間讓我真正理解『地方』這件事。」回到台灣後,書豪將這份經驗帶入基隆的正濱漁港。 當時的正濱彩色屋還沒出現,漁業式微、人口外移,街區冷清。

「2016年以前,基隆沒有一間獨立藝文空間。」書豪與大家分享。

星濱山於2017年正式投入港區,從地方文化出發,結合藝術、設計與策展,推動空間再利用與社群連結。他們先以口述歷史與動畫重構漁港故事,接著與漁業職人合作,以廢棄漁網製作再生燈具、商品與展覽,讓傳統產業透過設計找到新價值。「這些創作並非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是希望建立一種能持續營運的文化生態。」


從第一屆策展開始,團隊便以「文化」作為基礎,逐年累積街區能量。2019年開設選品店、2020年創立「星濱海港學校」、2021年成立「Space Moor」作為常駐展覽空間,並在同年提出「永晝海濱美術館」的概念——一座沒有牆的美術館,展覽延伸至街區的每個角落。

「我們的展覽不在單一建築裡,而是散落在街區的空屋、店家與港邊。每年策展也都像一次地方的對話。」書豪說,這些策展不只是藝術事件,更是吸引人們回到基隆、重新認識城市的方式。永晝海濱美術館的展期,結合在地店家、青年創業者與國際駐村藝術家,以策展作為連結平台,形成地方的創意網絡。從香港、韓國到新加坡、法國,許多藝術家以駐村或短期展覽的方式參與,讓正濱成為跨國交流的節點。


「地方的活化需要時間,也需要人持續留下來。」書豪說,從藝術到產業、從展覽到社群,星濱山以許多途徑與方式,試圖讓文化行動與經濟模式並行,讓這個港口城市在創意與永續之間找到平衡。而今年的展覽以「水」為主題,延伸出與基隆生活緊密相關的作品與裝置——從水霧投影、防空洞光影,到以燈塔與漁村為意象的創作。港邊的空氣混著鹹味與聲響,彷彿再一次回應著城市與海的呼吸。


ree

從交流到共學:地方再生的另一種樣貌


從橫濱到基隆,兩個港口的故事以不同的歷史開展,卻有著相似的軌跡——在衰退與沉默之後,透過藝術重新尋找與地方共生的方式。黃金町的經驗讓人看見,城市再生不僅是硬體的更新,更是社群與文化的重構;書豪在正濱漁港的行動則證明,藝術不只是展覽,而是一種連結居民、創作者與旅人的力量。


如同山野真悟老師所說的:「讓人回來的,不是建築,而是故事與關係。」藝術進駐帶來的不只是創作,而是以一種更柔軟但強韌的力量悄悄改變著街區。回到正濱漁港,在星濱山團隊與書豪的實踐中,這樣的力量也正在基隆的海風裡持續發芽。






圖片來源: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相關聯絡:02-24636930

留言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