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文資訊|綿延在藝術進駐裡的生態圈


2021年正濱漁港

藝術進駐廣義上包括藝術文化交流、藝術家交換計畫、策展人駐地研究計畫、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駐地研究等,都可以視為藝術進駐的範疇。在台灣近十年來藝術進駐的基地除了更加多元之外,有著更多不同深化的任務,在不同領域裡頻繁的交織。


過去藝術進駐基地經常提供藝術文化工作者3-6個月的進駐時間,以及住宿上的安排:有的提供免費的住宿,有的則安排協助另外租屋。在這個藝術聚落裡透過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互相交流協助,促使藝術文化工作者在這段時間激發出非常多的可能性。藝術村之外的社群與在地連結,亦會透過藝術村的網絡進行對話。因此,藝術進駐不只是藝術工作者的跨領域的成長之地,我相信更是在地社群成長共學的養分之一。彼此間都有不一樣的期待,但如何讓期待持續滾動、對話與『生存』共在,是藝術村以及藝術家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這個『共存』的議題,包括了藝術村本身藝術生態網絡的多樣性串連:例如獨立書店、在地店家、複合式的餐飲業、旅館業等等,另外則有更專業的網絡脈絡:美術館、博物館等地方政府公部門的館舍。看起來完全迥異的網絡,事實上則是一種重疊循環的進程。藝術村靈活的運作機制,適合促使地方與初來乍到的藝術家、藝文的工作者、研究者,在進駐期間,極短的時間內,融入當地的運作節奏。而在面對美術館、博物館等大型的館舍機構,藝術村也扮演著專業的對話橋樑以及自身自主的核心目標:即是這個藝術村設立的宗旨、希望建立的連結為何,都能加深不只是單一點狀的藝術發表,而是具有滲透力且具備流動特質。而這樣的知識生產,則堆疊出不同質地的文化語彙以及進入的路徑。


『共存』的另一個『真實』,便是回應到經費以及政策面向的支持:國家在整體文化預算以及國際交流的策略中,對於這樣『累積緩慢的軟實力』,釋出多大的實踐與支持?而作為民間藝術機構、藝術家、藝術領域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開始對話:如何共同思考『生存的可能性』?才會是讓這個理想的生態圈,有永續的運作的可能。


 

圖文/張雅萍


出生於台北,大學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開始投入藝術創作。曾台中二十號倉庫鐵道藝術村、金澤 Kanazawa Art Port、淡水新北國際藝術村、桃園龍潭菱潭街,加入新樂園藝術空間迄今,碩士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目前擔任新樂園藝術空間總監、成立工作山陵線工作室,主要創作為複合媒材及空間裝置,關注社會體制內的運作對抗以及個人與社群環境的對話。



37 次查看0 則留言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