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講座側記|跨領域社群串連與空間經營
- 星濱山 ZhengbinArt
- 5月2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上|港職人學校-大港校CC 經驗分享

本次對談講座邀請了「大港校CC」創辦團隊成員依寧,分享他們在旗津推動地方創生的歷程與成果。團隊曾策劃多場地方活動,包括「巷口邂逅藝術節」、「街道博物館」、「旗津事・聲・活」等,將田野調查中採集的在地故事轉化為展覽與行動,成功喚起居民與旅客對旗津風土文化的重視,展現藝術介入社區的實踐力與推廣潛能,也為青年返鄉創業埋下了種子。

地方創生的關鍵,在於凝聚地方與社區居民的共識。2016年,在地方人士的保存意願與民代協助下,團隊接手原本廢棄的海軍第四造船廠單身技工宿舍。透過結合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資源,並與教育部、文化部等單位合作,他們將這片超過2000坪的頹圮空間改造成青年創業基地,以「技工舍-技工聚集的場域」為目標,活化公共空間,成為培育地方職人的搖籃。
秉持資源共享與串聯的理念,團隊定期舉辦「職人小聚」,鼓勵商家提出創業過程中的難題,集思廣益尋求解方。了解在地創業困境後,他們進一步引介業師授課,開設商業攝影、木作招牌、自媒體經營、企劃撰寫、品牌行銷等實用課程,彷彿一所創業青年的學校。此外,他們也設計「旗津漫漫遊」旅遊路線、「快跑!旗津人力三輪車」技藝推廣活動,舉辦市集增加商家曝光度,並導入食農教育與文史推廣,為旗津帶來新的產業樣貌,推動城鄉永續發展。
下|工作坊討論
講座下半場採工作坊(workshop)形式,邀請正濱漁港及和平島一帶店家分享創業至今遇到的困難,與會者包括大學教授、星濱山成員、暖暖和九份的文化推廣者,以及對本次主題有興趣而報名參加的民眾,以互動性的討論方式產出多元思考,找出彼此可分享的資源,嘗試回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以表格呈現)
問題 | 可嘗試的解決方向 |
淡旺季明顯: 僅管港口有它自己的生態,漁民們也會在淡季休養生息,但店家有租金、人事成本等壓力,會期待能找出流量,或用團客的方式維持一定業績。
|
借鏡之前風車拉麵的成功經驗,在淡季舉辦異國文化或快閃活動,靠稀缺性吸引民眾,費用則採預訂制。 |
大型活動減少: 過去兩年鮮少有公部門舉辦活動,政府資源沒進來,難帶動新客源。 |
- 永晝海濱美術館未來是否有機會延伸展區,到和平島或街區,在不影響營業空間下做聯合策展。
- 自辦小市集或小體驗,每年或每季一次,增加記憶點。
|
外語標示不夠: 國際旅客增多的趨勢下,現場指示牌、菜單、景點資訊等等都還是以中文標示為主。 |
泰國、歐美、日韓旅客變多,增設外語標示,若將來有網站、散策地圖等資訊,也建置外語版本。
|
資訊分散零散: 遊客來到正濱時,不夠認識每個商家,或不曉得該去哪裡找資訊。
|
- 建置網頁,提供比社群更穩定的曝光,讓資訊能被固定找到。
- 對內定期舉辦店家小聚,讓彼此知道最近在推什麼活動,遊客詢問時可以互相推廣。
- 考慮成立商圈協會,讓對外有更統一窗口,未來或有公基金方式支持街區活動。
|
旅行資訊串接: 很常被旅客問要如何去九份,又或者還有哪裡可玩可逛。
|
設計旅行路線或散策地圖,讓散客停留的時間拉長。由於九份相對沒有淡旺季,借勢把散客流量延伸到正濱,串連山海,讓行程走慢一點,也走深一點,這回時間不夠逛可以下次再來。
- 路線A八斗子-海科館-正濱-基隆市區
- 路線B 九份-金瓜石-過夜-八斗子-海科館-正濱
|
公共空間釋出: 正濱漁會大樓、舊派出所等大型空間使用的可能性 |
目前公部門態度保守,會持續溝通。 |
圖片來源:大港校CC、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想更了解大港校CC,請點選下方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treetlife.kh
本次講座為—— Life Life Work!系 列 講 座
05/13(二)行動小聚:跨領域社群串連與空間經營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相關聯絡:02-24636930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