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際藝文資訊|曼哈頓明珠:總督島


從總督島上遠眺曼哈頓天際
從總督島上遠眺曼哈頓天際

紐約街頭繁忙的腳步、此起彼落的喇叭車聲,藍天、綠地和寧靜,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奢侈品。然而,位於紐約港的中心,離曼哈頓跟布魯克林搭船都只要十分鐘的總督島,可以讓市民們逃離都會生活的喧囂,遠眺曼哈頓的天際線,同時享受戶外休閒活動,是距離紐約最近的世外桃源。以往總督島僅開放五月至十月,舉辦各種音樂會以及戶外活動,入秋後便關閉,待來年春天才允許登島。2021年,時任紐約市市長白思豪宣布自當年十一月起,總督島全年開放。當年冬季,島上的「冬季小鎮 Winter Village」迎來了七萬的參觀人次,到訪旅客在島上滑冰、用餐、體驗戶外活動、營火晚會。2022年初,TimeOut雜誌更將位於總督島水岸、預計今年完工的大型水療中心,列入年度最期待的十件事。



總督島的初始為1624年荷蘭西印度公司抵達美洲東岸,在曼哈頓島的南端建立新荷蘭(New Amsterdam)在此駐紮,因島上遍布的堅果樹而將此島命名為Noten Eylandt。直到1664年薪荷蘭總督將此島控制權讓渡給英國,此島成為英國屬地、同時是女皇任命首長的所屬地。1703年後,此島改名Governor Island總督島。島嶼原本面積只有現今的二分之一不到,今日造訪總督島,腳下踏的土地一半來自二十世紀紐約地鐵開挖時的堆填。島嶼西南側填海造陸延伸出的巨型公園,由荷蘭景觀建築師Adriaan Geuze設計,整體規劃彷彿進行一場大型的生態實驗,因應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暴風雨侵襲,Adriaan Geuze將總督島提升高於海平面55呎,同時將島嶼堤岸的建築碎片再利用、改造成小片的丘陵地景,同時遍植多種本地的原生物種植物,任其自然發展,期待未來復育成具有原生生態的綠帶。



總督島上多數建築空間已釋出,島上有八個長期的進駐單位,包含下曼哈頓文化協會、公共建築學院、以及關注海洋生態的New York Harbor School和Billion Oyster Project等,同時也有二十個以上的文化與藝術機構在此進行長期與短期的計畫。比如與台灣文化部有駐村交流合作的Triangle Art Association(TAA)在島上也有駐村空間,邀請過去曾經在TAA布魯克林工作室進駐過的藝術家,於春夏季在島上進駐,同年十月底舉行開放工作室。開放時間適逢秋季南瓜豐收,藝術家多數也選擇在島上的公共空間進行戶外裝置或表演。除了藝術之外,島上常態活動也包含環境保育和永續生態的議題,比如:致力保護紐約五個行政區的野鳥和生態的草根社群New York City Audubon,每年五到十月的週六會帶領野鳥的生態和觀光導賞;以紐約港為基地進行潮間帶研究的Billion Oyster Project,除了海洋生態教育的推廣活動,同時也提供六個月至一年的義工服務機會,觀眾可以在紐約港實際參與牡蠣的生態復育工作,為環境貢獻心力。


這個夾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之間的島嶼,除了扮演城市的後花園之外,同時也兼具實驗、教育和休閒娛樂等功能,並且為下一代留下歷史與環境資產。總督島目前由總督島信託管理,島上的歷史遺跡由美國國家公園組織管轄,而財務上則由總督島之友進行募資與公眾關係的維繫。島上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於聯邦與政府,但長期計畫也將提高租賃和提供服務增加更多的收入,以期達到長期、永續經營的目標。總督島的活動涵蓋:文化藝術、環境生態與科學,寓教育於娛樂,並且季節性的輔以中短期活動,為島上帶來觀光人潮與收益。而島上的基礎建設,包含寬敞舒適的道路、從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出發的便捷船運,類似台灣ubike的citibike也在島上隨處可見。便捷的觀光目的地可能會引發的過量消費的危機,島上的運營更重視在地為本位去思考環境、生態、永續發展的精神,值得我們借鏡。




 

文/黃又文


獨立策展人。研究關注當代社會的多元文化交融、遷徙與移民、地緣政治、以及自然、人類和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


 



73 次查看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